身為一個在廚房裡打滾多年、對傳統糕點情有獨鍾的老饕,「南棗核桃糕」絕對佔據我心頭好排行榜的前幾名。那種紮實綿密的口感,濃鬱棗香與核桃堅果香在嘴裡交融的幸福感,尤其在年節時光,總能喚起滿滿的溫暖回憶。今天就讓我用滿滿的熱情(還有一些失敗經驗談😂),來好好聊聊這道迷人的中式點心吧!我會從食譜、食材到做法,一步步拆解,分享我的私家心得與秘訣,保證讓你也能在家做出媲美老店的風味!
食譜:尋找記憶中的完美比例
說實話,網路上「南棗核桃糕」的食譜多如牛毛,每家的糖量、麥芽比例、甚至用油都不太一樣。我剛開始學做時,簡直是踩著一堆失敗品過來的!不是太甜膩黏牙,就是太硬像石頭,不然就是棗味不足。後來才明白,關鍵在於比例的微妙平衡與棗泥的品質。
經過無數次實驗(和我家親友團的「試吃」回饋),我終於摸索出一個甜度適中、口感軟Q不黏牙、棗香濃鬱的基礎比例。這比例不是金科玉律,但絕對是個可靠的地基,你可以根據自己喜好微調。
⭐ 我的基礎黃金比例 (約可做出 700-800g 成品):
主要食材 | 重量 (克) | 重要性與選擇要點 |
---|---|---|
去核南棗肉 | 300 | 靈魂所在! 選深褐色、肉厚、無酸敗味的頂級品,乾燥度均勻為佳。 |
熟核桃仁 | 200 | 香氣來源!務必用 新鮮、低溫焙熟 的完整顆粒,預先烤過更香脆。 |
麥芽糖 | 180 | 黏合關鍵! 選透明度高、顏色淺的「水飴」型麥芽糖,流動性好,甜度較溫和。 |
細砂糖 | 60 | 輔助甜味與質地。太多會變硬變脆,太少影響凝結。 |
植物油 | 40-50 | 口感潤滑劑! 無味的植物油(如葡萄籽油、玄米油)最理想,避免花生油等味道重的。 |
水 | 100-120 | 視棗泥含水量調整。目的在幫助溶解糖和軟化棗泥。 |
鹽 | 一小撮 | 畫龍點睛! 真的只要一點點,能有效平衡甜膩感,提升整體風味層次。 |
💡 一些心得與常見問答:
- 為什麼麥芽糖比例高於砂糖? 麥芽糖的保濕性遠勝砂糖,是讓「南棗核桃糕」呈現軟Q口感而非硬脆的關鍵!砂糖主要是提供甜度和幫助初期熬煮達到一定濃度。
- 可以用黑糖或冰糖取代砂糖嗎? 黑糖風味太強烈,容易蓋過棗香,不推薦。冰糖可以,但溶解較慢,磨成糖粉較佳,甜度也較砂糖低一點點,可能需要微幅增加用量(約5-10克)。
- 植物油可以省略嗎? 強烈不建議! 油份是讓口感潤滑、不黏牙的重要功臣。完全不放油,成品會非常乾硬難嚼。
- 300克棗肉去核前還是去核後? 食譜列的都是 去核後純棗肉 的重量喔!如果買的是帶核南棗,記得先去核再秤重。

食材:魔鬼藏在細節裡!
做「南棗核桃糕」能否成功,食材的選擇佔了 70% 以上的因素!差一點點,成品風味可能就差一大截。以下是我用「血淚史」換來的挑選心得:
★ 南棗:王者中的王者
- 產地迷思? 很多標榜「浙江義烏」,但其實臺灣市面上買到的,很多是中國其他產區或品質不一。別只看產地標籤!
- 挑選要訣:
- 顏色深褐均勻: 代表成熟度高,香氣濃。顏色太淺或斑駁不均的,風味通常較淡或有雜味。
- 肉質厚實飽滿: 捏起來不能太乾癟,但也不能濕軟。有一定硬度和彈性最佳。
- 香氣自然濃鬱: 聞起來是深沉溫潤的棗香帶點焦糖感,絕對不能有油耗味、酸味或奇怪的藥水味!(這點太重要了,買過一次有怪味的,整鍋報銷!)
- 去核難易: 優質南棗核小肉厚,相對好去核。如果你買的南棗超級難去核,肉又薄,那品質通常...嗯,你懂的。
- 哪裡買? 老字號南北貨行、信譽良好的中藥行是首選。有些高階超市也有賣,但價格通常較貴。最近發現幾家網路專賣店品質也不錯,但一定要看評價!
- 預算考量? 頂級品價格不斐,如果預算有限,寧可減量做少一點,也不要為了省錢買劣質棗,絕對毀所有!(個人慘痛教訓)
★ 核桃仁:香脆擔當
- 新鮮度是命脈: 核桃仁非常容易產生油耗味!挑選時一定要聞,要有清新堅果香,不能有絲毫怪味。顏色要均勻,避免太白(可能漂白)或太深(可能變質)。
- 熟度關鍵: 一定要選已經 焙熟 的核桃仁。買回家後,強烈建議在使用前再用低溫(150度C左右)烘烤5-10分鐘,這樣香氣會更爆炸!冷卻後再掰成小塊(不用太碎,保留口感)。
- 去衣問題? 核桃仁外層的薄衣(棕色皮)會帶點澀味。追求極致口感的人可以去掉(烤過後搓一搓,用風吹掉),但我覺得保留也無妨,更有真實感。
★ 麥芽糖:黏合大師
- 種類選擇: 做中式糕點,一定要選「水飴」型態的麥芽糖,顏色淺黃、透明度高、流動性佳(像濃稠蜂蜜)。千萬別買到顏色深褐、質地硬得像石頭的「膠飴」或黑麥芽,那個甜到爆炸且風味不對!
- 品牌差異: 不同品牌的麥芽糖,甜度和黏稠度略有差異。我偏好臺灣老牌子,甜度比較溫和穩定。購買時注意包裝密封性,避免受潮硬化。
★ 油與糖:輔助要角
- 油: 無色無味的植物油是首選。葡萄籽油、玄米油、精緻葵花籽油都不錯。橄欖油不行!(味道太重) 豬油或奶油?傳統上少用,它們在冷卻後會凝固得更硬,影響軟Q口感,而且風味也不搭。
- 糖: 細砂糖溶解快,操作方便。記得是「細」砂糖,不是糖粉(太細容易結塊)或二砂(顆粒粗溶解慢且有風味)。前面提過,冰糖磨粉可用。
📝 我的採購清單 (必備 & 加分):
- 必備: 頂級去核南棗肉 (或帶核南棗+耐心去核)、新鮮焙熟核桃仁、水飴麥芽糖、細砂糖、無味植物油、水、鹽。
- 加分工具: 厚底深鍋 (不鏽鋼或琺瑯鍋最佳,受熱均勻不易焦)、耐熱矽膠刮刀 (超重要!)、耐高溫食物溫度計 (精準掌握煮糖狀態的神器)、烘焙紙、方形模具 (或深烤盤)、乾淨砧板、利刀。

做法:步步為營的甜蜜挑戰
好啦!食材準備妥當,重頭戲來了!做「南棗核桃糕」的過程,說簡單也簡單(就是把東西煮在一起拌一拌),說難也超難(火候控制、狀態判斷是關鍵)。我把它分解成幾個重要步驟,跟著做,成功率會大大提高!
🔥 階段一:前置作業 (千萬別省略!)
- 處理南棗:
- 如果買的是帶核南棗,請拿出耐心,用小刀或剪刀仔細去核,只取棗肉。這步驟很費工,但為了美味值得!(邊去核邊偷吃幾顆好的當獎勵😋)
- 將去核棗肉稍微沖洗一下,瀝乾。放入足夠的 冷水 中浸泡至少 2小時,最好能泡隔夜。目的是讓乾硬的棗肉充分吸水軟化,後續才好煮爛。泡棗的水 不要倒掉,後面會用到!
- 處理核桃:
- 檢查核桃仁,去除任何不好的部分(黑點、異味)。
- 放入預熱好的烤箱,150度C 烘烤 8-10分鐘。中間翻拌一次。烤到香氣出來,顏色稍微變深一點點即可。千萬別烤焦! 出爐後 徹底放涼 再掰成小塊(約1/3或半顆大小)。
- 準備模具: 在方形模具(或深烤盤)內鋪上烘焙紙,要鋪平整,可以塗抹非常薄的一層油幫助貼合。備用。
♨ 階段二:熬煮棗泥糖漿 (最關鍵步驟!)
這個階段是「南棗核桃糕」成敗的核心!需要 耐心、專注力 和一雙 不怕燙 的手(還有好用的溫度計!)
- 煮軟棗肉: 將泡軟的棗肉連同 泡棗的水 一起放入厚底深鍋中。(泡棗水不夠?再補充清水至剛剛好淹過棗肉的高度。)開中火煮滾後,轉小火,蓋上鍋蓋燜煮約 30-40分鐘,直到棗肉變得非常軟爛,用鍋鏟或刮刀一壓就碎的程度。
- 打成棗泥 (可選但推薦): 將煮軟的棗肉連湯汁,用食物調理機或果汁機打成細緻的泥狀。這一步能讓成品口感更均勻細膩。如果喜歡保留一點點果肉口感,可以不用打太細,或用刮刀壓爛即可。打好/壓好的棗泥倒回乾淨的鍋中(鍋要擦乾)。這時棗泥應該是濃稠但可流動的狀態。
- 加入糖與麥芽糖: 在棗泥中加入 細砂糖 和 麥芽糖。麥芽糖非常黏,挖取時可以用湯匙或刮刀先在熱水中泡一下再挖,會比較容易操作。再加入那一小撮 鹽。
- 開始熬煮: 開 中火,用耐熱矽膠刮刀 不斷攪拌,讓糖完全溶解。一開始會比較稀,泡泡很大。
- 轉中小火持續熬煮: 糖溶解後,轉 中小火 (保持液體持續滾沸冒泡,但不是劇烈大滾)。這時,請拿出你的 食物溫度計!將探針插入糖漿中央,不要碰到鍋底。持續不停地攪拌,刮鍋底和鍋邊,避免區域性燒焦。這個過程需要 時間 (約 40-60 分鐘),非常考驗耐心和手勁!
- 觀察狀態與溫度: 隨著水分蒸發,糖漿會越來越濃稠:
- 初期:大泡泡,糖漿很稀,刮刀劃過鍋底痕跡很快消失。
- 中期:泡泡變小變密集,糖漿開始變濃,刮刀劃過痕跡消失變慢,糖漿能較厚地掛在刮刀上滴落(俗稱「片狀滴落」)。
- 目標溫度:約 115°C - 118°C (軟球狀 Soft Ball Stage)。這是「南棗核桃糕」達到完美軟Q口感的溫度區間!
- 沒有溫度計怎麼辦?冷凍一碗水。用筷子或刮刀蘸取一滴糖漿,滴入冰水中。撈起:
- 如果能捏成 軟軟的球狀,壓扁後會慢慢攤開,就是達到軟球狀(約115-118°C)。
- 如果變成 硬球狀 (捏起來硬硬的),就煮過頭了,成品會太硬!
- 沒有溫度計怎麼辦?冷凍一碗水。用筷子或刮刀蘸取一滴糖漿,滴入冰水中。撈起:
- 重點提醒:
- 攪拌不能停! 防焦黏是首要任務。
- 溫度接近110°C後上升會變慢,要更專注! 別離開爐邊。
- 糖漿沸點很高,非常燙!操作要小心。
🤝 階段三:混合與入模(動作要快!)
當糖漿熬煮到 115-118°C (軟球狀) 時,立刻執行以下步驟:
- 離火! 馬上把鍋子從爐火上移開。
- 加入植物油: 快速倒入植物油,用刮刀 瘋狂攪拌,直到油完全被吸收進去,糖漿變得光滑有光澤。
- 加入核桃仁: 立刻倒入 完全涼透 的核桃仁碎塊。再次 快速、用力地攪拌,確保每一顆核桃都被濃稠的糖漿均勻包裹住。這時混合物會非常黏稠厚重,攪拌需要點力氣!
- 入模整形: 趁熱!將混合好的「南棗核桃糕」倒入鋪好烘焙紙的模具中。用沾了冷水的刮刀或勺子背(或隔著烘焙紙),快速地將其按壓、推平、整形成厚度均勻(約1.5-2公分)的平整大塊。動作要快,因為溫度下降後會越來越難操作!
❄ 階段四:冷卻與切塊(耐心等待!)
- 完全放涼: 將裝著「南棗核桃糕」的模具放在陰涼通風處(不要放冰箱!),讓它 自然冷卻至少6-8小時,甚至隔夜。這個步驟超級重要!只有徹底冷透,糖的結晶才會穩定,糕體才會定型,口感才會達到最佳的軟Q狀態。急著切只會變形、黏刀、口感不對!
- 脫模切塊:
- 確認完全冷透硬身後,拖著烘焙紙將整塊「南棗核桃糕」從模具中取出,放在乾淨砧板上。
- 刀要利! 準備一把非常鋒利的刀(中式菜刀或西式主廚刀都可),用熱水燙過刀身並擦乾(或抹一點點無味油),這樣切面會比較平整光滑,不易黏刀。
- 先切長條,再切小塊。 大小隨你喜好,傳統約是 3cm x 2cm x 1.5cm 的長方塊。
- 切的時候用刀的前端「鋸」的方式慢慢切下,不要用力壓,否則容易碎裂。
🌟 儲存與享用:
- 包裝: 切好的「南棗核桃糕」塊,為了防潮防黏,可以 每塊獨立 用糯米紙(俗稱「米紙」)包起來,再放入密封性良好的保鮮盒或夾鏈袋中。
- 儲存: 放置在 陰涼乾燥 處(室溫即可),避免陽光直射和高溫潮濕環境。儲存得當,放 2-3週 都沒問題(通常等不到那麼久就被吃光了)。千萬不要放冰箱冷藏! 低溫會讓糖體返潮變黏,口感盡失。
- 享用: 隨時想吃就來一塊!配上一杯熱茶(烏龍、普洱、紅茶都很搭)或黑咖啡,就是最完美的中式下午茶點心。那濃鬱的棗香、軟Q不黏牙的口感、香脆的核桃,真的讓人一塊接一塊停不下來!
😅 我失敗過的雷區 & 搶救小撇步:
- 雷區1:煮糖溫度不夠 (低於115°C): 成品太軟、黏手、無法切塊定型。補救? 幾乎無解...只能當棗泥核桃醬抹麵包吃了(味道其實還行)。
- 雷區2:煮糖溫度過高 (超過120°C): 成品太硬、難嚼、甚至脆掉。補救? 勉強可吃,但口感差很多。下次注意溫度!
- 雷區3:核桃沒烤過或沒涼透就加: 香氣不足,或導致糖漿降溫太快影響混合均勻度與凝結。預防勝於治療!
- 雷區4:攪拌不均勻或鍋子太薄導致焦底: 整鍋報銷!濃濃焦苦味毀一切。唯一解: 換厚底鍋,全程勤勞攪拌!
- 雷區5:沒徹底放涼就心急切塊: 糕體變形、黏刀、切面醜。唯一解: 關上廚房門,強迫自己離開,至少等6小時!
- 雷區6:用錯麥芽糖或劣質南棗: 風味完全不對。唯一解: 認賠殺出,下次買好材料。
🌟 做成功「南棗核桃糕」的關鍵排行榜 (個人血淚總結版):
- ★★★★★ 頂級南棗肉! (沒有之一,靈魂材料)
- ★★★★☆ 精準的煮糖狀態 (115-118°C 軟球狀)! (口感成敗在此)
- ★★★★☆ 新鮮烤香的核桃! (香氣擔當)
- ★★★☆☆ 正確的糖油比例! (甜度與軟Q平衡)
- ★★★☆☆ 耐心攪拌不偷懶! (防焦關鍵)
- ★★☆☆☆ 徹底冷透再切塊! (完美賣相)

Q &A 時間 (常被問到的問題)
Q:家裡沒有食物溫度計,真的很難成功嗎?
A: 坦白說,難度會高很多。冰水測試法需要經驗,而且糖漿顏色在後期變化不大,容易誤判。溫度計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工具,強烈建議入手一支!(便宜的幾十塊就有) 它能讓你第一次做就大大增加成功率,省下浪費食材的錢絕對划算。
Q:做好的「南棗核桃糕」表面有點出油(滲油)正常嗎?
A: 放置一段時間後,如果只是在糕體表面看到 非常輕微、薄薄一層 的油光,基本上是正常的,尤其在比較溫暖的環境。但如果油滲出非常多,甚至流到包裝紙上,那可能是熬煮狀態不夠(水分沒收乾導致油無法完全融合),或是油量相對比例太多了。下次可以試著把糖漿溫度熬高1-2度(到118-119°C試試),或微幅減少5-10克油量。
Q:除了核桃,還能加其他東西嗎?比如松子、夏威夷豆?
A: 當然可以!「南棗核桃糕」是基底,加入其他堅果或果乾變化口味很有趣。推薦:
- 松子: 香氣高雅,跟棗味很搭!但價格高且容易有油耗味,務必買新鮮小包裝,烤過再加入。用量可替換部分核桃(約總堅果量的1/3)。
- 南瓜子/葵花籽: 增加口感層次和營養。記得也要烤過。
- 杏仁片/碎: 也不錯,但香氣不如核桃濃。
- 果乾(少量): 如蔓越莓乾(切碎)、枸杞等,能帶來酸甜風味。但切記量不要多(總量不超過30克),否則會影響整體質地和儲存性。
- ⭐ 重要原則: 堅果總重量維持在200克左右,避免過量導致不成型。加入的配料都必須是 乾燥、烤過、完全冷卻 的狀態!
做「南棗核桃糕」真的是一場融合耐心、技巧與對食材敬重的甜蜜旅程。每次成功出爐,看著那一塊塊閃著誘人光澤、飄散著濃厚棗香與核桃香的成品,心裡的滿足感真的難以言喻。雖然過程有點挑戰(尤其熬煮那一個小時的攪拌,手真的很痠!),但那份紮實的古早味與親手製作的溫度,絕對值得。希望這篇滿載我個人經驗(和失敗教訓)的心得,能幫助你少走彎路,成功做出讓你驕傲的「南棗核桃糕」!快去挑選頂級南棗,動手試試看吧!期待聽到你的成果分享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