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志明市嘅熱浪同摩托車聲就撲面而來。我拖住行李,第一件事唔係去酒店,而係衝去範五老街嗰間冇招牌嘅河粉店。阿婆舀湯嘅手勢,仲有滿頭大汗嘅工人蹲喺塑膠凳上吸麵條嘅畫面——呢啲就係我對越南麵嘅初戀。
一、食譜嘅秘密:唔係一本書,係一場香料嘅微型戰爭
講到正宗越南麵(尤其係Pho),好多臺灣食譜教人用牛大骨熬幾粒鐘就搞掂。老實講,試過之後成日覺得"爭啲嘢"。直到我喺胡志明市住咗成個月,先睇到真相:真正嘅湯底秘方,其實係一場對「香料層次感」嘅精密操控。
坊間食譜最常忽略嘅三大盲點:
- 香料嘅"爆香"儀式(Dry Roasting):唔係就咁丟落湯鍋!八角、肉桂、草果、丁香、芫荽籽... 全部要喺乾淨鑊中小火烘烤到飄出堅果香氣(聞到微焦就收手!)。呢個步驟,將香料嘅"raw味"轉化成深邃底蘊,係湯頭唔會"寡"嘅關鍵。我試過偷懶唔烘,成鍋湯即刻扁平咗三成。
- 牛骨嘅"血水大清洗"(Blanching & Scrubbing):牛筒骨、牛尾、牛腩,唔係汆水咁簡單!一定係冷水落骨,慢慢加熱逼出血沫,撈起後仲要用鋼刷狠狠擦走骨面嘅深褐色殘渣(噉先夠白淨!)。臺北某名店老闆娘教我:"血沫同雜質係湯濁嘅元兇,清唔乾淨,熬再耐都冇用!" 我試過貪快,結果鍋湯灰濛濛,飲落仲有股隱約嘅"羶悶"感。
- 魚露嘅"黃金時間點":絕對唔係一開始就落!一定要喺熬湯尾聲(關火前15分鐘),沿鍋邊輕輕淋入優質魚露。過早加入,鮮味俾高溫摧毀;落得太生,會有股搶喉嘅腥鹹。我嘅慘痛教訓:試過手滑先落魚露,成煲湯變咗"鹹魚湯",救都救唔返!
南北越Pho湯底風味對決表 (關鍵差異)
| 風味專案 | 北越河內派 (Hanoi Style) | 南越西貢派 (Saigon Style) | 臺灣常見版本 |
|---|---|---|---|
| 湯色 | 清澈淡琥珀 | 稍深、微棕 | 多數偏深棕 |
| 甜味來源 | 純靠洋蔥、甘蔗提煉 | 大量冰糖/黃砂糖 | 大量冰糖 |
| 香料強度 | 含蓄內斂,八角肉桂隱隱浮現 | 奔放濃鬱,星茴香茅搶鏡 | 通常偏濃 |
| 配料陣容 | 簡約:青蔥、洋蔥絲、大量芫荽 | 澎湃:芽菜、九層塔、刺芫荽、青檸、辣椒 | 多走南越路線 |
| 口感關鍵字 | 清雅、鮮醇、大地氣息 | 豐厚、甜鮮、香草盛宴 | 偏甜、香料重 |

二、食材嘅靈魂:平嘢唔一定冇好,但越南麵講究嘅係"精準"
喺臺灣煮越南麵,食材採買係第一關。以為超市買齊就得?伏位多到數唔曬:
- 河粉(Banh Pho):最大陷阱!好多標榜"越南進口"嘅乾河粉,煮完又碎又冇米香。真正好粉係"半鮮乾"狀態(冷藏販售),闊度適中(約0.5-0.7cm),煮完透光爽滑唔黏牙。我嘅口袋名單係臺北"華新街"某雜貨店嘅冷藏粉(記住係藍白包裝!煮前唔使浸太耐,滾水落30秒即撈)。
- 牛肉部位嘅精準打擊:唔係求其切塊牛𦟌就得!
- 湯底用:牛筒骨(髓多膠重)+牛尾(油脂香)+牛腱(肉甜)係鐵三角。試過單用牛𦟌,湯係清但冇厚度。
- 生牛肉片(Tai):一定係"翼板"(Chuck Flap Tail)或"板腱"(Top Blade),脂肪紋理要似大理石紋(太瘦會柴,太肥會膩)。臺灣溫體黃牛效果最好,急凍澳牛次之。
- 熟牛肉(Chin):牛腱心炆到軟而不爛,重點係要"凍切"!熱切會散開。我試過貪得意用牛肋條,結果油到飲唔落湯...
- 魚露(Nuoc Mam):呢支係生命線!唔好用泰國鹹魚露或臺灣超市平價貨(化學味重)。認明越南"第一軍"(Red Boat)、"三鯉魚"(Three Crabs)或"金錢"牌40°N以上嘅原汁魚露(色澤琥珀透亮,搖動有黏稠感)。開蓋要聞到"鮮味炸彈"而非死鹹腥臭。有次貪平買雜牌,大半支倒落湯都救唔返個味,成煲嘢倒咗。
越南麵香料櫃必備清單(由核心到進階)

三、唔係熬湯咁簡單:實戰做法嘅魔鬼細節
假設你買齊料,跟足食譜磅數同時間熬湯... 點解出嚟碗越南麵同越南食到嘅差咁遠?問題出喺細節嘅魔鬼度!
Step 1:湯頭煉金術 — 清澈vs濃鬱嘅平衡點
1. 骨頭處理:牛骨牛尾汆水洗淨後,入大鍋加"凍水"(水要浸過材料兩吋)。必須大火滾起後立刻轉最小火(保持水面僅冒蝦眼泡)。呢個係湯色清澈嘅不二法門!見過唔少人貪快全程大火滾,結果煲咗半日都係奶白色(似廣東湯),完全失去Pho嘅靈氣。
2. 香料包入場時機:烘好嘅香料入紗布袋,喺熬湯開始後1小時放入。太早放,香氣揮發曬;太遲放,味道入唔到骨。記得綁實個袋,否則八角碎漏出嚟會搞到成碗湯都係渣!
3. 蔬菜嘅"焦糖化魔法":洋蔥、老薑(連皮)直接放明火或焗爐烤到全面焦黑!唔係烤到金黃,係要徹底炭化嘅黑(沖走表面黑灰就得)。呢啲焦黑物質先係湯頭帶有深邃甜香同琥珀色嘅來源。我試過貪方便用平底鑊煎,效果差三條街。
Step 2:組合 — 一碗麵嘅溫度密碼
以為煮好湯、烚熟粉、鋪上肉就大功告成?錯!溫度控制至關重要:
1. 粉要"過冷河"?大忌!:正宗做法係:滾水落河粉,筷子撥散煮30-60秒(視乎粉質),瀝乾後直接入碗!唔過凍水!凍水會洗走米表面澱粉,令湯變稀兼粉條失去黏附力(湯同粉分離嘅元兇)。碗要先預熱(淋熱湯或焗碗)。
2. 生牛肉嘅"湯浴Spa":薄切生牛肉片鋪喺熱粉上,立刻用滾燙湯底(至少95°C以上)"淋浴"式沖熟!重點係湯要夠熱、肉要夠薄(2mm內)。湯唔夠熱?肉唔熟兼腥;肉太厚?變橡膠。我試過用熱但唔滾嘅湯沖,結果要返兜再煮,肉老曬。
3. 香草嘅"後花園":九層塔、刺芫荽、芽菜 — 全部生上!唔好同湯一齊煮!食客自己按喜好加入、略拌,先有清新爽脆口感同鮮活香氣。見到有店預先將香草丟落湯碗,上枱時全部燜到變黃軟爛,簡直係犯罪。

四、臺北巷仔嘅越南麵記憶地圖(個人私藏版)
講咁多理論,不如落地實戰。喺臺北掃街廿年,邊幾間越南麵值得專程拜訪?(純主觀,不喜勿插)
- "Pho 迷嘅聖地 — 永康街巷內隱藏版":老闆越南華僑,湯底係罕見嘅北越路線 — 清澈見底但鮮味直衝天靈蓋!生牛肉只用臺灣黃牛翼板,切得透光。香料層次分明,八角肉桂香隱隱約約,唔會搶戲。缺點:鋪仔細,永遠排長龍,同埋阿姐面口比較...有個性(笑)。佢碗越南麵,係我思鄉(思越南嘅鄉)時嘅解藥。
- "牛骨控嘅天堂 — 中和華新街老字號":專攻"超級牛骨湯"。湯色係濃鬱嘅淺啡,滿滿骨膠原,飲落黏嘴唇!牛骨髓另上俾你自己挖嚟食,邪惡到極點。香料落得重手,南越甜香風格。提醒:怕油膩者慎入。我每次食完飽到上心口,但隔兩個月又心思思。
- "香草狂魔必選 — 中山區小清新越式cafe":最大賣點係自家水耕香草 — 九層塔、刺芫荽、越南薄荷,新鮮到滴緊水!任你自助新增。湯底中規中矩,但贏在用料靚(用Red Boat魚露)。鍾意狂堆香草感受"叢林氣息"嘅話必試。碗越南麵嘅視覺效果滿分,打卡一流。
五、自家實驗室:失敗過嘅越南麵先有靈魂
第一次挑戰自煲越南麵湯,簡直係災難:
- 八角冇烘,落咗成5粒,飲落成口藥水味...
- 牛骨冇認真擦洗,湯濁到似泥水...
- 魚露手震倒太多,鹹到阿媽都唔認得...
- 牛肉切太厚,湯沖唔熟,咬落血淋淋...
但失敗係最好嘅老師!記住:
而家每次煮,屋企人聞到香味就自動自覺攞好碗筷等開飯。嗰種滿足感,真係值回票價。一碗真正嘅越南麵,唔止暖胃,仲連繫住我喺越南街頭嘅記憶,同埋喺廚房奮戰嘅點滴。湯底嘅每一啖鮮甜,都係時間同心機嘅沉澱。
Q&A:越南麵疑難雜症快問快答
- Bún Bò Huế(順化牛肉檬粉):湯底濃烈辛香,用香茅、蝦醬、辣椒油熬製,配厚切牛𦟌豬手,嗜辣者天堂。
- Mì Quảng(廣南麵):黃麵墊底,淋上少量濃鬱嘅薑黃湯汁,鋪滿蝦、豬肉、花生同脆米紙,似乾撈又似湯麵,口感豐富。
兩者喺臺北越僑聚居區(如中和華新街)都搵到地道版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