室內植物:臺灣室內環境照顧終極指南


還記得十年前,剛搬進臺北這間小小的公寓,面對著空蕩蕩的牆角和僅有的一點點採光陽臺,心裡那股想讓空間活起來的渴望嗎?那時的我,簡直像著了魔一樣,瘋狂地往家裡搬各種綠色小生命,從號稱最好養的黃金葛,到當時很火的龜背芋,再到後來忍不住挑戰的嬌貴海芋... 說真的,栽過的跟頭,大概比現在陽臺上茂盛的枝葉還多!每次看到網路美圖裡那些茂盛到不行的室內植物,心裡既羨慕又忍不住碎念:「拜託,拍照很美,但現實很骨感好嗎?」特別是那陣子人人都在曬琴葉榕,我也跟風買了一盆號稱「室內樹王」的,結果?三個月後它就帶著滿滿的落葉跟我說再見了(對,我超心痛又超懊惱的!)。所以啊,這篇就是想用我十年來無數次「陣亡」與重生的經驗,跟大家聊聊那些關於室內植物的真心話,不是什麼教科書理論,就是血淚換來的實戰心得。我們到底該選什麼品種?怎麼佈置?怎樣才不會讓它們莫名其妙就掛點?別再被網美照騙了,跟我一起找到真正適合你家的那片綠意吧!

一、 選對夥伴:找到與你家氣場合拍的室內植物

這真的是最重要的一步!走進花市或網路商店,琳瑯滿目的室內植物總是讓人眼花撩亂,每盆都綠油油的,看起來都好養?大錯特錯!選植物就像交朋友,合拍最重要。想想你家的環境:客廳角落那盆琴葉榕需要明亮散射光,偏偏你家窗戶只有一點點光還常忘記開窗簾?那它不黃葉掉葉才怪!

我最初也是個衝動型買家,看到漂亮就買回家。結果呢?一盆需要高濕度的鹿角蕨,被我放在冷氣出風口下方,不到兩週就乾癟得像標本,完全救不回來。另一盆號稱耐陰的粗肋草,被我丟在完全沒直射光的浴室,雖然沒死,但長得慢又瘦弱,葉子顏色也黯淡無光,一點都不好看。這教訓讓我明白:「耐陰 ≠ 完全不需要光」,差別只在所需光的強弱和時間長短。

後來我學乖了,買之前一定先做點功課:

  • 偷懶首選: 黃金葛、虎尾蘭、綠蘿、白鶴芋、合果芋、常春藤。這些傢伙真的很耐命,光線差一點、水忘記澆幾天,通常都還能活蹦亂跳。我的黃金葛曾經被我遺忘在書櫃頂層一個月(對,真的很誇張),等我發現時葉子都軟趴趴了,趕緊澆透水,隔天又精神奕奕!它們是建立信心的好夥伴。
  • 需要一點關注: 龜背芋、蔓綠絨、觀音蓮、彩葉芋、孔雀木。這些葉子普遍比較大或花紋漂亮,需要的光線要充足些(明亮的散射光最佳)。龜背芋是我現在客廳的主角之一,放在東向窗邊,長得超好,但那盆被我放在離窗稍遠的電視櫃旁的?葉片就明顯小很多,開背也少。
  • 挑戰等級: 琴葉榕、橄欖樹、海芋、竹芋類、蕨類(除鐵線蕨外)。這些通常是網美照常客,但現實是... 它們通常需要非常穩定的環境(光線、濕度、通風、溫度),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狀況。我的琴葉榕就是敗在光線不夠穩定(冬天太陽角度變化)和通風問題上(為了美觀塞在角落)。至於竹芋?我家浴室的窗邊是唯一能滿足它濕度需求的地方(但也只能養特定幾種)。

這幾年養下來,真心覺得有幾款室內植物特別適合臺灣的居家環境,尤其是新手,它們相對強健,又能帶來滿滿綠意:

臺灣室內環境推薦排行榜TOP 10

植物名稱 推薦理由 光線需求 照顧難度 個人真心話
虎尾蘭 空氣清淨能力強,極度耐旱耐陰 低光至高散射光皆可 ★★★★★ (極易) 最強懶人植物! 放角落幾個月不澆水也沒事,造型多變,新手必備。
黃金葛 生長快速,扦插繁殖容易,淨化空氣效果好 低光至中散射光 ★★★★★ (極易) 生命力超旺盛! 水耕土耕都行,剪一段泡水就活,適合練習。
白鶴芋 花期長(白花),耐陰性佳,能吸收多種有害氣體 低光至中散射光 ★★★★☆ (易) 開花帶來驚喜! 白色佛焰苞清新脫俗,濕度夠時葉片油亮超美。
龜背芋 大型觀葉,葉形獨特裂開,適應力不錯 中至高散射光 ★★★☆☆ (中等) 客廳焦點首選! 需要多一點光葉片才會開背,長大後氣勢十足。
粗肋草 品種多(紅、粉、白脈),耐陰性極佳 低光至中散射光 ★★★★☆ (易) 色彩點睛好物! 葉色豐富,放在光線弱的玄關或房間也能維持鮮豔。
合果芋 生長快速,葉色斑斕(綠白、粉紅),可攀爬或垂吊 中散射光 ★★★☆☆ (中等) 變化多端有趣! 定期修剪保持株型,光線好葉色更鮮明。
常春藤 垂吊型,葉形多變,可淨化空氣 中散射光 ★★★☆☆ (中等) 優雅垂墜綠簾! 適合櫃頂或懸掛,注意通風避免紅蜘蛛。
蔓綠絨 (心葉蔓) 心形葉片可愛,品種多(檸檬汁、快樂葉),適應力強 中散射光 ★★★☆☆ (中等) 溫暖療癒代表! 心形葉片看了就舒服,長得快易有成就感。
棕竹 姿態優雅有禪意,耐陰性尚可 中散射光 ★★☆☆☆ (稍難) 氣質擔當! 營造南洋或日式風,注意介質排水要好,澆水寧少勿多。
圓葉椒草 小巧可愛,葉片肥厚耐旱,適合桌面擺設 低光至中散射光 ★★★★☆ (易) 桌面小精靈! 不佔空間,造型圓潤討喜,忘記澆水也不太怕。 (個人超愛西瓜皮品種)

二、 打造舒適小窩:光線、濕度、溫度與通風的把關

植物搬進家,可不只是找個空位放上去那麼簡單。它們跟我們一樣需要舒適的環境才能長得好。想像一下,把一個習慣海島溫暖潮濕的人,突然丟到乾燥又冷颼颼的高山,他肯定受不了嘛!室內植物也是這樣,原生環境差異非常大。

  • 光線是生命之源: 這點絕對是最最最重要的!很多室內植物養不好,兇手第一名就是「光線不足」。別再相信什麼「耐陰植物可以在黑暗角落活得好」的鬼話啦!它們只是「比較能忍受」低光,不代表喜歡或能茁壯。看看我家那個慘痛的例子:一盆漂亮的彩葉芋,剛買來葉色超美(粉紅配綠),但我實在太喜歡它了,把它放在客廳正中央的茶几上當焦點(遠離窗戶),想著反正客廳夠亮。結果呢?新長出的葉子越來越綠,粉紅色越來越淡,植株也變瘦弱... 這就是典型光線不足的徵兆!後來移到靠陽臺的落地窗邊(有紗簾過濾強光),葉色才慢慢恢復鮮豔。怎麼判斷光線夠不夠?很簡單,把手放在植物位置,看看影子:
    • 影子清晰銳利: 直射光(適合部分仙人掌、多肉,但多數室內觀葉植物易曬傷)。
    • 影子模糊但輪廓明顯: 明亮的散射光(多數室內植物的最愛! 如東向、北向窗邊,或南向窗戶拉上透光窗簾後)。
    • 影子非常淡幾乎看不見: 低光環境(只能選擇虎尾蘭、粗肋草、白鶴芋等極耐陰品種,且生長會非常緩慢)。
  • 不只溫度,濕度更是關鍵: 臺灣冬天其實對很多熱帶室內植物是個考驗。除了寒流來襲的低溫(低於10度很多植物就開始抖了),更常被忽略的是「濕度」!尤其開暖氣或除濕機時,室內濕度可能掉到30%-40%以下,這對喜歡濕潤環境的植物(如蕨類、竹芋、蔓綠絨)簡直是酷刑。葉尖焦枯、捲葉是最常見警訊。我家那盆嬌貴的孔雀竹芋,去年冬天就是因為放在暖氣房附近(濕度太低),葉緣焦了一大片,醜得要命。解決方法?
    • 把它們集中放在浴室(如果浴室有窗光線又不錯的話,超級適合蕨類和部份蘭花!)。
    • 在植物旁放一盤水(水蒸發能稍微提高周圍濕度)。
    • 使用加濕器(這招最有效,我現在冬天都會在植物角開著)。
    • 把植物放在一起(群聚效應能創造區域性微濕環境)。
  • 空氣要流通,悶著會生病: 通風不良是病蟲害的溫床!特別是紅蜘蛛,最愛悶熱不通風的環境。以前我把植物塞在一個很美的書架角落,結果沒多久就發現葉背有細小紅點點和蜘蛛網(差點沒把我嚇死!)。後來狠心把那區的植物移開一些,保持間距,並確保窗戶偶爾會開條縫讓空氣對流,狀況就好多了。就算沒蟲害,長期悶著也容易讓盆土乾濕迴圈不佳,引發爛根。

三、 動手種植:從盆器到介質的基礎功

選好植物、找好位置,終於要讓它住進新家啦!種植這一步看似簡單,但魔鬼藏在細節裡。我就曾經因為貪快隨便弄,讓好幾盆植物一換盆就萎靡不振甚至掛點...

  • 盆器:美觀與實用要兼顧
    漂亮的盆器當然能大大加分,但請務必記得「功能性優先」!那些完全沒有排水孔的漂亮瓷盆、水泥盆,除非你澆水功力出神入化(或者打算把它當套盆用),否則很容易變成植物的「豪華棺材」— 積水導致爛根死得快!我現在偏好:
    • 塑膠盆(育苗盆): 雖然醜,但輕盈、便宜、排水孔多又大,其實最實用!通常買回來的植物都是這種盆,我會直接把它放入漂亮的「套盆」裡,澆水時拿出來澆透,等不滴水了再放回去,完美解決排水問題。
    • 陶盆(素燒盆、紅陶盆): 透氣性極佳,能幫助土壤水分蒸發,減少爛根風險。但比較重,而且水分流失快,夏季可能需要更勤澆水(尤其小盆)。我常用在特別怕濕的植物上(例如多肉植物、虎尾蘭)。
    • 有釉陶瓷盆/水泥盆: 顏值擔當!但要確保底部有足夠大的排水孔。如果孔太小或只有一個,我會用電鑽自己再鑽一兩個洞(鑽的時候要小心,底下墊東西,加水降溫)。買的時候一定先翻過來看底部!
    • 套盆 (Cache Pot): 我的最愛!把塑膠盆放進無孔的漂亮外盆裡。澆水方便,隨時可以檢查內盆狀態,髒了也方便清理。空間夠的話,底部還可以放些陶粒增加隔水層。
  • 介質:別再用純泥土了!
    園藝店賣的「培養土」種類繁多,但不是所有都適合室內植物。純泥土(田土、山土)澆水後容易黏結硬化,乾了又裂開,根本不透氣,在室內環境超級容易悶死植物根系。好的室內植物介質關鍵字其實是:「疏鬆、透氣、排水快、又能保有一些水分」。我現在用的配方很簡單(懶人通用版):
  •  
    • 主要基底: 品質好的室內植物專用培養土(找信譽好的品牌,通常會混合泥炭苔、椰纖、珍珠石等)。
    • 加強透氣排水: 混合約 20%-30% 的珍珠石或蛭石(比例看植物喜濕程度調整)。特別是像虎尾蘭、多肉這種怕濕的,我會加到快一半!盆底還可以鋪一層陶粒或發泡煉石當排水層。
    • 增加保肥力: 我會加一小把緩釋肥(好康多、魔肥之類)拌進介質裡,提供基礎養分(效果大概撐3-6個月)。
    換盆時要小心,別弄散太多原土的根系(特別是新買的,通常還在適應期)。新盆比原盆大一點點就好(約大1-2寸),太大盆土乾得慢反而危險。填土時輕輕壓實,確保根部都有接觸到土,但別壓得太死緊不透氣。換好後澆透水(定根水),放回適合的光線位置觀察幾天。換盆後前幾天葉片可能會稍微軟垂是正常的(給它一點時間適應根系空間的變化)。

四、 日常的溫柔相伴:澆水、給養與清潔

植物安頓好了,日常的照顧才是長久的相處之道。很多人(包括以前的我)都以為室內植物很好養,「偶爾澆澆水就好了」,結果... 不是渴死就是淹死。

  • 澆水奧義:摸土最準,「見乾見濕」是王道
    這絕對是養死室內植物的最大陷阱!沒有固定的「幾天澆一次水」!影響澆水頻率的變數太多了:季節(夏天蒸發快、冬天慢)、天氣(晴天、陰雨天)、植物大小與需水量(大葉子通常耗水多)、盆器材質(陶盆乾得快、塑膠/釉盆乾得慢)、擺放位置(通風處乾得快)...我那盆在陶盆裡的虎尾蘭,夏天大概10天澆一次就很夠(因為陶盆太透氣);但另一盆同樣大小的龜背芋種在塑膠盆裡,擺在光線稍弱處,夏天可能兩週才需要澆一次!所以,請忘掉「每週三澆水」這種死板規定。
    正確做法:
    1. 手指測試法:食指插入土中大約一個指節深(約2-3公分),感受一下濕度。
    2. 該澆水的時機: 摸起來「乾乾的」,沒有潮濕感(除了底部深處可能還微濕),盆土表面也發白了。
    3. 澆水方式: 一定要澆「透」! 慢慢澆,直到水從盆底排水孔大量流出為止(記得承接流出的水)。這才能確保整個根團都吸到水,並把盆土中累積的廢物(鹽分)沖洗掉一部分。最忌諱只澆一點點表面濕(俗稱「澆半截水」),這樣根系下半部永遠喝不到水,會乾枯死亡。我喜歡用長嘴澆水壺,方便控制水流直接灌到土面,不濺濕葉子(有些植物葉心積水易爛)。
    4. 澆完後: 確保盆底不要積水!如果是套盆設計,記得把積水倒掉(半小時後再倒一次,確認沒殘留)。
    • 特殊需求: 多肉、虎尾蘭類,等土「全乾」(手指插更深或掂盆很輕)再澆,寧乾勿濕。蕨類、竹芋類喜歡微濕(但還是要等表土稍乾才澆),介質別完全乾透。
  • 施肥:寧少勿多,稀釋稀釋再稀釋!
    植物不是吃得越多越好!過多的肥料就像給它吃太鹹太油,會「鹽害」灼傷根系,比餓著更致命。室內植物生長速度通常比戶外慢得多,所需肥料真的不多。我的經驗法則:
  •  
    • 時間點: 只在生長季施肥(通常是春末到初秋,天氣溫暖日照長時)。冬天(休眠或緩慢生長期)絕對不施肥!
    • 頻率: 非常低! 大約 1-2個月一次 就很多了。即使瓶身說明寫「每週一次」,我也會自動稀釋更淡或延長間隔。
    • 濃度: 使用液體觀葉肥或通用肥,「寧可比建議濃度還淡」!我通常會稀釋到瓶身建議濃度的 1/2 甚至 1/4。例如建議1cc肥配1000cc水,我會配成1cc肥加2000cc水或更多。
    • 方式: 一定要在土壤微濕時施用(也就是剛澆過水不久),避免乾燥時肥料直接刺激根系。沿盆邊澆入,避開莖基部。施肥後澆點清水沖洗葉面(如果濺到)。
    • 懶人選擇: 換盆時混入緩釋肥(如好康多),通常標示效期3-6個月或9個月,一次搞定,安全方便。我現在大部分植物都靠這個,偶爾生長旺盛期才補點極稀的液態肥。
  • 清潔與整理:別小看灰塵!
    灰塵不只讓植物看起來髒兮兮,更重要的是會堵塞葉片的氣孔,影響它們呼吸和光合作用!尤其像龜背芋、琴葉榕這種大葉片,積灰塵超明顯。我會定期(大約一個月一次)做清潔:
    • 葉片除塵:
      • 小葉植物/嫩葉: 用柔軟的濕布濕紙巾,輕輕托住葉背擦拭葉面(順著葉脈方向)。
      • 大葉片、葉面光滑的植物: 可以拿到浴室用溫和的蓮蓬頭水流沖洗(水壓別太強!),同時也能沖掉一些可能的蟲卵。沖完後輕輕甩掉多餘水分。
      • 避免: 不要用啤酒、牛奶、油類擦拭葉面(容易堵塞氣孔或吸引蟲子)。市售「亮葉劑」也盡量少用。
    • 修剪整理:
      • 定期移除枯黃的老葉、病葉(從基部剪掉),保持植株清爽通風,避免養分浪費和病蟲藏匿。修剪用的剪刀最好消毒一下(可用酒精棉片擦拭)。
      • 頂芽長得太長或株型凌亂時適度修剪(促進側芽生長)。
      • 攀爬型植物(如黃金葛)適時引導或修剪過長枝條

五、 避開地雷區:常見問題與預防之道

養室內植物,總會遇到一些煩人的小狀況。不要慌張,大部分都有跡可循,及早處理通常都能救回來。分享幾個我踩過的雷和學到的教訓:

  • 黃葉落葉:不只是缺水的錯!
    看到葉子黃了、掉了,第一個反應通常是「啊!是不是水不夠?」急著猛澆水... 但這常常是錯的!黃葉落葉的原因超級多:
    • 過度澆水: 長期土壤過濕,根系無法呼吸而腐爛,無法吸收水分養分(聽起來很矛盾對吧?爛根反而讓植物缺水),是最常見的死因!徵兆:葉片軟爛、發黃(尤其是下位葉)、輕輕一碰就掉,盆土有異味。解法: 停止澆水!檢查根系,剪掉爛根,換乾爽新土。
    • 缺水: 土壤乾透太久。徵兆:葉片乾枯、捲曲、脆,從葉尖葉緣開始變棕乾枯,澆水後通常能恢復(但嚴重者底部葉片掉落)。解法: 當然是澆透水!嚴重脫水可考慮浸盆法(整盆泡水裡約10-15分鐘)。
    • 自然老化: 下位的老葉自然淘汰變黃脫落,這是正常現象(只要頂端新葉健康生長就不用擔心)。
    • 光線不足: 新葉變小變薄、顏色變淡(尤其斑葉品種斑紋消失)、葉柄拉長徒長(尋光現象)、下位葉開始變黃掉落。解法: 移到更明亮的位置(循序漸進,避免突然暴曬)。
    • 肥料過多(肥傷): 葉尖或葉緣焦枯(像被燒過),或整片葉子快速變黃掉落。解法: 大量清水沖洗盆土(像澆透那樣反覆沖幾次),之後停肥好一陣子。
    • 病蟲害: 伴隨其他徵兆(蟲體、病斑、蜘蛛網等)。解法: 隔離病株,對症下藥。
    • 環境劇變(換位置、寒流、通風不良): 植物也需要適應期!忽然從陰暗處搬到陽光下,或寒流來襲,都可能引發落葉。解法: 移動植物位置盡量循序漸進,極端天氣做好防護。
    關鍵:學會分辨黃葉的狀態(乾枯脆黃 vs. 軟爛水黃)和位置(老葉 vs. 新葉),搭配最近照顧方式判斷,比盲目澆水重要百倍!
  • 病蟲害防治:預防勝於治療
    通風不良、環境悶濕、植物本身不夠強健,就容易引來不速之客。常見的有:
    • 介殼蟲: 白色、褐色或黑色的小凸起(像小貝殼),吸食汁液,會分泌黏黏的蜜露導致煤煙病。我常在蔓綠絨、琴葉榕的葉背或莖節處發現它們。處理:
      • 少量可用棉花棒沾75%酒精直接點殺。
      • 嚴重時需用軟刷或牙刷輕輕刷掉蟲體(小心別傷葉)。
      • 噴灑肥皂水(稀釋洗碗精)或窄域油/礦物油(覆蓋蟲體使其窒息),記得噴葉背!
      • 持續觀察,很容易復發。
    • 紅蜘蛛: 細小的紅色或黃綠色蟎蟲(肉眼難見),多在葉背結細小蜘蛛網,吸食汁液造成葉片點狀褪綠(變淺黃),嚴重時整片葉灰白乾枯。高溫乾燥不通風環境特愛! 我的琴葉榕就是受害者之一。處理:
    •  
      • 立即隔離病株,避免傳染。
      • 大量沖洗葉片(尤其葉背),降低蟲口數。
      • 噴灑肥皂水或專用殺蟎劑(如苦楝油)。
      • 提高環境濕度(紅蜘蛛恨濕)!加強通風。
    • 小黑飛(蕈蚋): 最惱人的小飛蟲!成蟲無害但煩人,幼蟲在過濕的土裡啃食根毛或有機質。通常是盆土長期過濕或介質含有太多未腐熟有機質(如我實驗失敗的咖啡渣堆肥引來的!)。處理:
      • 讓盆土乾燥!這是治本之道!澆水習慣要改。
      • 表層鋪一層細沙或矽藻土(約1-2公分厚),阻擋成蟲產卵。
      • 使用黃色黏蟲板黏殺成蟲。
      • 嚴重時可澆灌稀釋的矽藻土水蘇力菌(針對幼蟲)。
      • 避免使用未腐熟的有機肥料(如生廚餘、咖啡渣)。
    預防永遠最重要:
    • 新買的植物回家先隔離觀察1-2週再靠近其他植物。
    • 保持良好通風和適當濕度。
    • 避免盆土長期濕漉漉。
    • 定期清潔葉片,檢查葉背。
    • 別太密集擺放植物。
  • 關於換盆:別沒事亂搬家!
    植物不是越大盆越好!看到根系從盆底鑽出來,或盆土乾得飛快,才表示真的需要換大一點點的盆(大約比原盆直徑大2-5公分就好)。沒事頻繁換盆對植物是很大的壓力(根系要重新適應)。我通常1.5-3年才換一次(看植物長勢)。季節選溫暖的生長期(春末到初秋)進行最安全。

六、 進階小撇步:讓室內植物活得更好更長久

累積了十年經驗,慢慢發現一些讓室內植物更開心的小技巧,也分享給你:

  • 學會「轉盆」: 植物都有向光性,會朝著光源生長。如果固定不動,植物就會「歪一邊」,株型變醜。我現在大概每個月會輕輕把花盆旋轉四分之一圈(90度),讓植株各面都能輪流曬到光,長得更勻稱飽滿。特別是大型觀葉植物,轉盆效果很明顯!
  • 不是所有植物都適合噴霧: 以前很迷信葉面噴霧(Misting),覺得能增加濕度又讓葉子水亮。後來才知道,對大部分室內植物來說,葉面噴霧提升濕度的效果非常短暫(幾分鐘就沒了),噴在葉面上如果水滴積在葉心或葉腋(像龜背芋、蔓綠絨這類有明顯葉鞘的),在不通風的環境反而容易導致細菌性軟腐病(整個莖爛掉,臭死了!)。真要提高濕度,還是用「加濕器」或「淺水盤放鵝卵石加水(盆底不接觸水)」效果持久又安全。
  • 觀察是最好的老師: 養久了你會發現,每株植物都有它的個性。同樣是龜背芋,我家客廳窗邊那盆就比書房那盆長得快、葉片大。多花點時間去看你的植物:新葉長出來了沒?顏色對嗎?有沒有奇怪的斑點?葉子摸起來是什麼感覺(硬挺還是軟垂)?盆子拿起來是輕是重?這些細微的觀察,比死記澆水頻率更能幫你判斷它當下的需求。我的植物日記本(其實就是普通的筆記本)裡會簡單紀錄換盆時間、施肥時間、發現過什麼蟲、哪盆最近狀況不好... 回頭翻看幫助很大!

Q&A:綠手指快問快答

Q:怎麼知道我的室內植物該澆水了?用什麼水澆最好?

A: 最可靠就是「手指插土法」!插到第二指節深感受濕度。乾了才澆,澆則澆透。自來水放1-2天(讓氯揮發)就可以,雨水更棒(但城市空氣差不一定好)。別用冰水或燙水,室溫水最佳。

Q:室內植物葉子一直變黃掉下來,怎麼辦?

A: 先別急著澆水! 檢查是「乾黃」(葉脆、土很乾)還是「濕黃」(葉軟爛、土濕黏)。乾黃就澆透;濕黃立刻停水,檢查是否爛根(把植物脫盆看根,軟爛發黑有臭味就是)。如果是老葉少量黃化是正常新陳代謝,摘掉就好。觀察擺放位置是否太暗或通風太差?最近施肥了嗎?找出原因再處理。

Q:家裡有貓咪/狗狗,可以養哪些安全的室內植物?

A: 安全名單:蜘蛛草(吊蘭)、波士頓腎蕨、非洲菫(堇蘭)、散尾葵(注意葉尖較硬)、竹子類(如富貴竹)、蘭花(蝴蝶蘭、嘉德麗亞蘭等)、多肉如石蓮(Echeveria)、仙人掌(小心刺!)、孔雀木、鳳梨科(空氣鳳梨、五彩鳳梨)、山蘇花、球蘭。務必避開:百合類(全株劇毒!)、黃金葛、龜背芋、蔓綠絨、粗肋草、常春藤、變葉木、萬年青、黛粉葉、龍血樹(幸運竹)、聖誕紅... 名單太長!最保險是購買前查閱 ASPCA (美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) 網站 的 Toxic and Non-Toxic Plants List 確認。

養室內植物真的是一條漫長的學習之路。從一開始的「植物殺手」,到現在家裡充滿生機的綠意角落,這過程充滿了無數的「啊!原來如此!」的頓悟時刻(和無數盆犧牲的烈士...)。我還記得那盆因為我堅持「每週一次」澆水而爛根的孔雀木,也記得那盆在浴室窗邊活得超滋潤、葉子油亮到發光的鹿角蕦。每個失敗都是學費,每個成功的小芽都帶來巨大的滿足感。

回頭看這十年的綠手指旅程,最深的感觸是:植物不追求完美,它們只要求被理解。 理解它們來自哪裡(原生環境),理解它們無聲的語言(葉片狀態),給予「剛剛好」的光、水、空氣和一點點養分。沒有兩盆植物是完全一樣的,就像沒有兩個家是完全相同的。你家那盆黃金葛喜歡的澆水節奏,可能跟我家的就是不同。別太緊張,放輕鬆去觀察、去嘗試、去對話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